1.解讀
團結就是力量,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小到家庭,大到單位,國家乃至世界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團結,都需要和合。如今的時代,單打獨斗可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但絕不可能基業長青。沒有合作就沒有進步,沒有共贏就沒有未來。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因為各民族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擰成一股繩,所以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因為在國際關系中真誠地同別國守望相助、攜手前行,所以中國同其他國家不斷擴大交往、共享繁榮。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疲軟無力,地區沖突、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不穩定因素此起彼伏,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遺世孤立。只有以同舟共濟的真誠態度深化合作,以相向而行的務實行動管控分歧,我們才能共同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真正締結為命運共同體。
2.原典
老子曰:“夫人君不出戶,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故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戰國〕文子《文子·下德》
3.釋義
上面這段話出自《文子·下德》,主張君主應利用眾智眾能治理天下。
文子認為,國君不出朝廷就能知天下之事,這是因為他們能以身邊的事物推知其他事物,以身邊的人推知其他人。由此得出:"故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也就是說,聚集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做事,就沒有不成功的。
后《淮南子》引用《文子》此語,按當時習慣改“即”為“則”,如同司馬遷《史記》引《尚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