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讀
鍥而不舍,持之以恒,這是讀書為學應有的態度,也是做人做事亟須的品質。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習近平同志曾引用這樣一個事例,有人研究過,一個人每天閱讀一小時,三年之后可以變成某一問題的專家。他由此告誡領導干部,必須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一要發揚擠勁。爭取每天擠出一定時間學習,特別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時間讀書。二要發揚鉆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要發揚韌勁。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最可貴的是終身堅持,無論處在哪個階段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自然就至千里之遠、成江海之大。
2.原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戰國]荀子《荀子·勸學》
3.解讀
上面這段話以設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認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成德”,就可以達到圣人的境界。接著,進一步申述道:“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kuǐ)”,兩腳為“步”,“跬步”形容很微小的距離。這句話是說,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距離,就無法到達千里之遠的地方;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不能匯聚成江河大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性。經過這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便不言自明。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人們常常敬佩、羨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然而怎樣才能取得他們那樣的成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從點點滴滴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積累,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