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點書屋納張元《彝山紀事》發布會
來源:2016年5月1日《來大理》 作者: 發布于:2016-05-10
記一點書屋納張元《彝山紀事》發布會
4月30日下午2:40左右,由師太主持發布會。隨著白羽老師深情并茂的朗讀著《彝山紀事》經典片段,現場的每一個人都被代入了故事中。
正如嘉賓說的:“在一座大山的背后,還有一座大山,當翻越了這兩座山,才是納張元老師的家鄉。在那個山路不通的年代,他,是如何成長的?走出大山的納張元又有什么故事?你問,納張元老師不一定如實說來。了解一個人,書更直觀、真實。透過他的書,你還能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
“聽主播閱讀納張元老師作品節選,眼前突然就浮現了書中的畫面,很真實的一種寫照,也很感動。讓我想分享給大家這句話‘與書結緣,收益終身’”。
正如,有的作者喜歡在散文中抒發自己的感情,注重心靈的深入。納張元老師兒時生活的彝鄉,是今天依然非常偏遠的賓川縣朱苦拉村還要進去很多路的小村子。那里的生活現實,對于都市人來說已經非常傳奇,像小說一樣。若再虛構,反而破壞了生活原有的精彩展示。因此,納張元老師在散文的寫作上,不喜歡大段抒發情感,更喜歡客觀地把看到的生活呈現給讀者。
《彝山紀事》的創作,據納張元老師回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從中學到大學期間,是他開始創作的初期。寫得很雜,很亂,想起什么寫什么,見到什么寫什么,更多的是寫城市,寫一些實際上他也并不熟悉的題材,寫他看到的很新奇的東西。這個階段沒有目的性,也沒有方向感,完全是憑著直觀感受在寫作。
在他讀讀大二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大理州文聯舉辦了瀘沽湖筆會,當時的文聯主席楊美清非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邀請他參加了筆會。到瀘沽湖后,活動請《玉龍山》的主編王震亞當向導,而納張元是參加筆會的唯一一名學生。就在瀘沽湖邊,王震亞主編專門和納張元交談,說一般寫東西還是要尋找你自己最熟悉、最能體現個性特點的題材,然后堅持在這個領域寫下去。王震亞的觀點就是:一個題材造就一個作家,你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題材。
王震亞的話觸動了納張元,從此,納張元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創作,專門寫他的民族——彝族,寫生他養他的大山。但是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初生牛犢,憑著一腔熱血,有點“憤青”,對自己的民族文化進行反思和否定。覺得它們愚昧、落后,更多看到的是不好的東西。所以那個階段寫的“飄蕩的山魂”系列小說,呈現的都是他所屬于的這個民族,或者是他所生活的那片土地愚昧、落后、丑陋的東西。納張元坦陳,這個階段現在回過頭來看,也是覺得很偏激。
后來,納張元從鄉下調到城里,在大學工作,慢慢找到了新的文化參照。再來回望那塊土地,離開后有一定距離的回望,他認為更客觀。讓他不僅看到了他的民族、那塊土地的不足,更看到鄉情、親情,以及那片土地上山民的純樸和善良。這一階段,他寫的作品更多的是挖掘那塊土地上正能量的東西,而且讓他非常懷念。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鄉愁。這,便是納張元創作的第三階段。
現場,納張元老師還分享了讀書對時代、對人的重要性及影響。
在現場,納張元老師對民族性作品的發展做了一些探討。納張元認為,民族性的東西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它的優勢又極具限制性,很難做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廣泛傳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缺少一支對民族文化進行研究、挖掘、創新的專業隊伍;二是缺少一個代表性的偉大作品,將民族文化及形象展示給世界。納張元也提出,如何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還需要更多的探討,特別是實踐性的東西。 ——(摘自2016年5月1日《來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