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文明實踐»
校園文化»
我校教師赴中國駐歐盟使團開展學術交流
發布日期:2023-08-31 來源:大理大學新聞網-院部新聞 作者:袁鴻鵬 曾曉思 瀏覽: 次
2023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倳洀娬{,“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痹谶@種倡議的指引下,我校滇西民族藝術研究院院長周建朋于八月下旬抵達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意大利等地開展為期半月的藝術訪學與跨文化交流之旅。
8月23日,周建朋應比利時中國駐歐盟使團邀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展主題為“各美其美——東西方繪畫之旅與跨文化交流”的藝術交流講座。使團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參與講座交流,共同探討開展跨文化藝術交流的現實路徑。
講座中,周建朋根據自己多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從東西方繪畫之旅、藝術鄉建之啟示、跨文化國際藝術交流三大板塊逐一宣講、娓娓道來。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核心概念交相輝映,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的“筆墨、意境、氣韻、留白、虛實、陰陽、內美、三遠、暢神、臥游”,以及“遷想妙得、以形寫神、‘遠觀其勢、近取其質’”的概念;西方繪畫則講究“造型、圖式、構成、黑白灰、點線面、色彩、透視、寫實”等概念,龐貝古城壁畫藝術中“建筑、雕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現象讓現場聽眾大飽耳福。講座中,他對自己創作的《八百里甌江圖卷》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圖卷》兩件巨幅作品的創作過程作了詳細的分享講解。
如何去欣賞西方藝術?如何向歐洲友人介紹中國的藝術?這是使團成員們特別關心和思考的問題。周建朋從自然、地理、環境、思維方式、文化語境、繪畫材料、技法、繪畫載體以及美術史等角度做出解答,提供可行的切入點和欣賞角度作為參考。例如中國巍峨崇高的山川在中國畫中的象征意義;中國哲學里“氣”的概念在畫面中的貫穿與體現;中國的筆墨與西方的顏料所呈現的畫面效果。講座對中國傳統的絹本、紙本與西方的木板、畫布作為載體的不同之處進行交流。并列舉了《芥子園畫傳》一書在歐洲的譯介與傳播情況,從技法層面幫助清末民初時歐洲大眾增進對中國藝術的了解與欣賞。通過對中西藝術的種種異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探討中西藝術欣賞與交流的切入點,對我校藝術學院推進中西藝術對話和人文交流提供思路。此外,講座還介紹了大理大學以中和書院為基點開展鄉村振興、繁榮鄉村文化的案例,以及“遇上大理”中西藝術交流等活動。
此訪對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具有深刻啟示,探索國際層面藝術交流與對話納入科研和教學。對未來開展國際藝術對話、人才交流提供借鑒方向,助力藝術學科建設向更高層級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