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文化與康復科學碰撞,會產生怎樣的奇妙效應呢?5月15日,醫學部第25屆“南丁格爾”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以‘遺’創新,趣味康復”專業實踐活動,由醫學部團委、康復治療學教研室與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聯合開展。本次活動是非遺文化與專業實踐相融合的特色志愿服務,旨在豐富康復訓練項目,營造內容豐富、趣味互動的實踐育人氛圍。
扎染技藝+康復:通過對布料“抓”“捆”“夾”“綁”步驟設計圖案,放入染料固色,最終晾曬成型。在此過程中,有力地增強手指、手腕、前臂等手部肌肉力量,提高其靈活性和舒展性。
面塑技藝+康復:通過“揉”“搓”“搟”“拉”“按”等動作,呈現與出基礎康復訓練相似的傳統康復手法。在面塑泥的觸覺刺激下,拇短屈肌、蚓狀肌、小指展肌等手部肌肉得到按壓,有助于掌指關節、指間關節的力量提升和協調。
甲馬技藝+康復:指導患者用刻刀對照圖片在木板上刻畫圖案,隨后陸續完成涂漆、拓印。將康復訓練中的“側捏”和“柱狀抓握”等動作巧妙融合其中。木板雕刻也有助于腕部和前臂的力量訓練,形成抗阻運動的訓練操作,有助于增強手部力量。
“非遺”文化與康復專業的碰撞,更是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的創新融合。醫學部團委將加深和教研室的聯系交流,繼續探索志愿服務和專業實踐的特色模式,形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育人合力。醫學部團委將繼續創新挖掘特色模式,將趣味與專業相連。讓我們共同努力,將這份和諧與溫暖長久地延續下去,讓康復之路充滿陽光與希望,真正實現醫患齊心、共筑健康的美好愿景。
【責編/付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