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人娱乐城-威尼斯人娱乐平台开户

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科研 >> 學術在線 >>正文
新課程標準修訂的基本精神與主要特點
來源:《中國教育學刊》2014年第11期  作者:田慧生

 

摘 要:2011版課程標準已經頒布實施。修訂課程標準是我國新課程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和人民群眾對教育需求的一個有力回應,也是對《教育規劃綱要》的落實。它深入貫徹了《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要點,在對原有課程標準繼承的基礎上呈現出一些新思路、新變化和新特征,對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關鍵詞: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戰略舉措。2001年,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推進,2004年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也開始啟動。十多年的新課程改革在實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長足發展。但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變革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事件,課程改革的基本規律決定了它總是會不斷出現一些新問題,面臨一些新挑戰,課程改革必須在不斷修訂中完善,在不斷完善中深化。2002年初,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各科課程標準。2007年,教育部在前期大規模調研的基礎上,開始籌備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各科課程標準的全面修訂工作。到2012年初,經過五年的系統修訂,2011版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大多數學科教材也依據課程標準完成了全面修訂。此次課程標準修訂是在新的教育發展背景下的一個系統化工程,體現出很多新思路、新內容和新特征,對于推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新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和意義

此次新課程標準的修訂有著深刻的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體來說,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新課標修訂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次課程改革,不管作了多么精心的準備,在推進過程中課程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總是會產生一定的距離,國內外概莫能外。此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就是課改自身完善的需求。2001年正式啟動課改,2003年國家就組織相關的專業力量對首批42個國家課改實驗區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研。2007年,又對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42個國家課改實驗區作更大范圍的全面調研,這次調研涉及校長、教師、學生、家長11.7萬人,是一個大樣本調查。通過這兩次調查,一方面發現新課改在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各方面改變了基礎教育的面貌。另一方面,調研也發現新課標自身的確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些學科的容量偏多,難度偏大。新課改確定的幾大重點改革目標之一就是要克服傳統課程的繁、難、偏、舊,但這一目標顯然并沒有在這次課改實施中得到有效落實。第二,一些學科教學要求、評價要求不夠具體,特別是一些新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究竟如何應用,具體操作要求是什么等,在上一版的課標中反映不夠。相當一部分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很難把握操作要領,對實施造成了一些困難。第三,相關學科、學段間的縱向銜接、橫向配合有待加強。特別是一些相近學科,有些內容交叉重復,加重了學生負擔。第四,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不夠明確。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就使得這次課標的修訂顯得更有迫切性,同時也要求我們在修訂課標時要更有針對性。

(二)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為實現這兩大教育改革的戰略重點,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推動以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為核心的全面教育體制改革;在人才培養方面特別突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在教學改革方面必須堅持“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三大基本要求;在整個教育改革的總體價值導向上突出強調要“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此次新課標修訂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全面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精神。這次課標修訂耗時較長,用了五年左右時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輪修訂基本結束以后為了更好地貫徹《教育規劃綱要》精神,相關部門有意識地調整了節奏,在《教育規劃綱要》正式頒布以后,又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訂。

(三)回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

課標修訂作為基礎教育改革中一項戰略性的重大舉措,必須對社會的期待、人民群眾的需求作出必要回應。近些年來,社會和人民群眾對教育根本的期待和關注概括起來就是三大需求。一是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前所未有的強烈。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教育集中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有學上的問題,今后要盡全力解決的問題就是上好學的問題。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盼也是中國夢實現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民群眾期盼著接受優質教育,對教育質量、教育水平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二是人民群眾公平地享有教育的愿望前所未有的強烈。十幾年前甚至更早,對教育公平的訴求是存在的,但是沒有達到如此迫切的程度。在當時,人們首先考慮的是有學上。現在這一問題基本解決,人民群眾就越來越期待要公平地享有教育,包括對優質教育的追求也需要在公平的前提下來享有。三是人民群眾對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人民群眾不僅要公平地享有教育,而且對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的教育能夠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對教育質量的衡量不能只看學業水平,還要看學校給學生提供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選擇的空間,可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對人民群眾或社會需求有了清晰的判斷后,如何將這些需求真正地體現在課標修訂中,就顯得十分迫切、重要。例如,教育質量的提高涉及學生學什么、學多少,在知識的掌握層面上我們必須作出科學合理的設計,確保為學生取得優良的學業成就提供基本的條件。課程是學習的基本載體,所以,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教育特色化、多樣化的發展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課程設計來體現。沒有課程的多樣化、特色化,學校辦學多樣化、特色化就無從談起。除了上述三大需求之外,人民群眾及社會還有一個關注熱點——減負。這個問題長期存在,這次課標修訂必須對此作出回應,減負也是此次課標修訂的重要要求和任務。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新課標修訂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則

新課標的修訂是一項系統工程,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原則,整個修訂工作才能夠堅持方向,有條不紊。同時,只有理解了修訂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則,才能夠把握此次新課標修訂的精髓。

(一)新課標修訂的主要思路

這次新課標的修訂思路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堅持新課改方向,鞏固課改成果。此次課標修訂是新課改深化的必要階段,不是另起爐灶。新課改過程中已經形成的優秀成果必須繼承和鞏固下來,特別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人為本以及在評價中所倡導的發展性評價要求等基本內容都要堅持下來,進一步鞏固課改的成果。

第二,深入分析和積極回應發現的問題。兩次大規模調研發現的突出問題,是這次課標修訂的基本依據。具體修訂工作必須積極回應這些發現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拿出解決辦法。

第三,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精神全面修訂各學科課程標準。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精神,是此次課標修訂的一項重大任務。總體看,《教育規劃綱要》中的一些主要精神在此次新課標的修訂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二)新課標修訂的基本原則

此次新課標修訂之初就制定了五項基本原則。為確保這些原則能夠真正落到實處,課標修訂創造性地應用了“兩次審議”的策略。前一次審議是專業審議,主要是對課標內容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進行專業審查。第二次審議則是綜合審議,審查的重點就是五項基本原則是否落實。

第一,堅持德育為先的原則。在各個學科中如何有機滲透德育的要求,特別是如何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這次課標修訂的一項重點要求,因此也是綜合審議的重點。

第二,堅持全面發展的原則。課標相關內容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堅持能力為重的原則。各個學科在如何加強學生能力培養方面,要進一步明確、細化能力培養要求,明確學生在本學科的能力發展點。

第四,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課程設計要從學習的需求出發,要為學生的發展負責,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

第五,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與時俱進的原則具體到新課標的修訂上,就是既要減負,又要更新。要減少一部分內容,做“減法”;同時也要增加一部分新的內容,做點“加法”。

三、新課標修訂后的主要變化和特點

新課標修訂以后,各科整體上呈現出一些共同的變化和特點。

(一)落實德育為先,突出了德育的時代特征

在這次新課標修訂中,各個學科都努力結合各自學科特點,落實德育為先的要求,突出了德育的時代特征。具體來說,這一特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體現的。

第一,各學科都把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修訂的指導思想,結合學科的內容進行了有機滲透。

第二,突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都在全面育人要求中突出強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重要性。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更好地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變得越來越重要,已成為國家戰略。這一次新課標的修訂,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實際性的工作。例如,語文學科專設了書法課,但與其說是專設,不如說是恢復,因為過去我們曾普遍開設過書法課。又如,數學課程把《九章算術》列為教材內容,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方面,《九章算術》是我國西晉時期最早的系統的數學典籍,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仔細去看《九章算術》,會讓我們對數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我們經常講數學要和生活密切結合,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嚴重割裂。但《九章算術》中的數學問題都來自生產勞動與日常生活。它的每一章既是一個數學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生產勞動或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如土地的丈量就是對面積的計算、對土石方的測量涉及體積的計算,這些都與生產生活密切結合。所以,將《九章算術》納入教材,就是要讓學生看看古人是怎么樣發現數學問題、總結數學知識的,這樣他們就能夠充分認識到數學本身就是生產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數學知識都是從生產生活中來的,從而糾正現在數學課程內容越來越抽象,離生活越來越遠的弊端。可以說,《九章算術》對學生既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也是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教育的生動案例。再如,在歷史課程里增加了傳統戲劇內容,讓學生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的劇種,這些戲劇有什么特點。學生喜歡不喜歡聽無所謂,起碼要了解這些知識,否則將來這些東西都要到國外去看,那我們豈不慚愧?當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符號都忘卻的時候,也是一個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時候。因此,我們的課程必須擔負起保留文化傳統的重任,回應國家發展戰略,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性。民族團結教育是一個大德育概念,也是屬于德育為先的內容,對于中華大家庭的團結和諧意義十分重大。

第四,強化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也是屬于一個大德育的范疇,是走向法治中國、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了能力為重,強化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時代給教育提出的重要使命。在這一次新課標修訂中,各個學科都在如何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結合自身的特征下了很大工夫,力求把能力培養的要求進一步細化,使之更有針對性。具體來說,新課標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強化。

<!--[if !supportLists]-->1.<!--[endif]-->豐富了能力的基本內涵

一個學科究竟要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必須有清楚的界定。這一次變化比較大的是數學,有不少亮點,如它把“雙基”教學要求拓展為“四基”。“雙基”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良傳統和制勝法寶,也是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基礎。此次數學課標修訂在上述“雙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數學基本思想這兩項基本要求,體現了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不能只是抽象的公式符號和簡單計算,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對這些公式、計算缺乏直接體驗,不僅理解難以深刻,而且也會讓學生恐懼數學、討厭數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所關注的,就是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通過親自動手對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進行重演,如讓學生通過折紙等方式體會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轉化,自然獲得計算公式。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同時也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了其獨立思維空間。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內在地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思想,掌握數學思想,養成數學思維是進入數學殿堂的不二法門。在數學教育中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對于以數學為根基的各科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if !supportLists]-->2.<!--[endif]-->明確了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能力

在各科中究竟怎么培養,要把要求講清楚。例如,探究學習作為一種有利于能力培養的新學習方式在新課改中被大量地引入課堂,但是究竟什么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學習,有哪些操作步驟、要素和程序,過去都沒講解清楚,給很多教師造成困難和困惑。新課標針對類似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探究,提出了具體的操作要求。一些相關的教學評價要求也進一步得到加強,特別是針對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各個學科都作出了自己的闡述。

<!--[if !supportLists]-->3.<!--[endif]-->理科課程強化了實驗要求

其中最典型的是物理,它明確列出學生必做的20多個實驗,每個實驗都有具體的評價要求;化學明確列出學生必須獨立完成的8個實驗,強化了實驗的環節。過去這方面要求不明確,沒有評價的剛性要求,造成實驗在不少地方和學校成為一種擺設。有的當然是條件不夠,以至于把做實驗變成了看實驗。作為動手的環節,必須要學生親自操作。沒有這樣的操作過程,很難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這次新課標修訂過程中,凡是涉及實驗、動手的環節,都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一定要參與進去。

(三)反映了時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成果

自2001年正式啟動實施到這次修訂,新課標前后的跨度超過了十年。在這長達十年的時間里,經濟社會和科技各個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知識、新的方法、新的成果不斷出現。所以,此次修訂結合學科特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知識更新:其一,把反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最近十年來發展的新成就、新思想、新成果適當地納入;其二,把反映科技進步、知識進步的新知識、新方法等適當納入;其三,把關系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的相關內容適當納入,如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并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判斷。

(四)合理控制課程容量和難度,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在課標修訂過程中,各學科按照減負的要求,認真地開展了一些知識的精簡工作。初步統計表明,各個學科的刪減幅度并不相同,從5%到20%不等,但的確都認真地開展了這項工作,精簡知識內容、降低知識難度,成為這次修訂的一大亮點。歸納起來,各個學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了精簡。

<!--[if !supportLists]-->1.<!--[endif]-->在課程容量的控制上,大部分學科進一步精簡了內容,減少了學科的相關知識條目

各個學科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努力在學科邏輯與學生發展邏輯之間尋找平衡,盡最大可能對知識進行精簡,在減輕學生負擔方面下了工夫。其中一個亮點就是語文低年段對識字寫字量的調整。實驗版課標規定的低年段識字量是1600—1800,但在具體實踐中,不少教師往往按1800去掌握,有些教師甚至還增加識字量,對此一些家長過去一直反應強烈,很不滿意。這次修訂就把識字寫字量減下來,明確規定識字量為1600。過去的寫字量是800—1000,這次明確規定為800,同時總體倡導“多認少寫”。不能指望小學低年段一下子就集中解決識字寫字問題,學生在未來發展的歷程中接觸的學習材料非常廣泛,他們識字寫字的途徑也是多方面的。在低年級過度集中地強制要求學生識字寫字,不僅會加重學生負擔,也會在他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語文世界的精彩時就扼殺了其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if !supportLists]-->2.<!--[endif]-->在課程難度的控制上,有些學科直接刪除了過難的知識

這些刪減是以前期的大型調研為依據的,對于師生普遍反映難度過大的內容,能刪掉的就直接刪掉,不能刪掉的,也想辦法降低難度,真正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

<!--[if !supportLists]-->3.<!--[endif]-->降低了學習要求

一部分知識過去的學習要求是“理解”,修訂后調整為“了解”,從“理解”到“了解”難度要求就降下來了。另外,還進一步明確了教學要求。過去有一些教學要求講得不清楚,學生學習要求達到何種程度不明確,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是就高不就低,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明確了要求,學生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下來了。

<!--[if !supportLists]-->4.<!--[endif]-->加強學科之間以及學科內部的銜接配合

各學科都認真、系統地梳理和清理了學科間及學科內部交叉重復的內容,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這一比較突出的問題。

<!--[if !supportLists]-->5.<!--[endif]-->設置了“選學”板塊,妥善安排難度較大又不宜刪除的內容

在調研中大家普遍反映,有些內容過難,但從學科的邏輯性和完整性來分析又不宜直接刪除,于是就把這部分內容設置為選學內容保留下來。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課程的彈性,又控制了課程的難度,也是這次新課標修訂中的一個創新。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深化課改、落實新課標精神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準確把握新課標的主要內容,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基本精神

此次新課標的修訂是新課程改革的延續,是同一改革的不同階段,修訂后的課標雖然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但在本質上與新課改方向及基本精神保持了高度一致,所以落實新課標不僅要準確把握其主要內容,還必須緊緊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思想精髓,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來落實課標,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深化課程改革,否則就容易做表面工作,形在而神失。

另外,落實新課標還必須全面貫徹《教育規劃綱要》的基本精神。深化課程改革,必須與當下的教育形勢以及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密切聯系。《教育規劃綱要》、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都為我國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國家的教育戰略和教育發展方向,課改才能持續健康地深化下去。在落實課標的過程中,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抓住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就是真正抓住了教育發展的方向,抓住了課改深化的方向。

(二)系統總結十年來課改的基本經驗和做法,加強課程制度化建設

在落實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十分有必要回顧十多年的課改留下了什么、哪些好的做法需要堅持、哪些經驗需要進一步提煉。尤為重要的是,這些好的做法和經驗能否上升為課程工作的機制和制度。現在我們缺少的就是有關課程改革制度化和規范化的建設。一次課改究竟多長時間合適?一套課標從頒布、實施到修訂究竟需要多長的周期?一套教材的版本更新多長時間為宜?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都缺乏合理的回答,更缺乏規范化的制度,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當前乃至今后深化課改中必須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要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上系統地總結十年課改的經驗,面向未來加強制度化建設。在宏觀層面,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國家課程教材管理制度,對課標修訂周期、教材更替周期等涉及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形成制度化的規范,從而確保課程改革平穩、有序、有效地展開和深化。在中觀層面,則要對產生區域化影響的課程問題進行規范。例如,過去我們有一些有特色、有個性的實驗性教材,這些教材在某些方面是有探索價值的,甚至是超前的,并且也對一些區域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近些年來,這些教材由于與課標的要求有一定距離,同時缺少相關制度的規范,沒有了發展的空間,以至于相當一部分類似的實驗教材及其實驗銷聲匿跡了。這對于教育研究、教育發展來說顯然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我們可以對這一問題進行認真梳理,逐步建立實驗教材的管理審查和使用制度,允許一批有個性、有特色的教材生存下去,甚至促使其成為一套高質量的教材。在微觀層面,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有關校本教研、校本教材開發、教師培訓研修的經驗和制度,但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提煉,形成更加規范的制度系統,為學校深化課程改革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

(三)進一步聚焦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全面提高育人的質量和水平

深化課改的主戰場在課堂,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也在課堂。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應抓住三個要點。

<!--[if !supportLists]-->1.<!--[endif]-->進一步更新觀念

對什么是新時期高質量、高水平教學的內涵要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要進一步認識到除高水平學業成就外,多樣、選擇、個性、適合都是新時期對課堂教學的新要求,是教學質量觀的核心內涵。

<!--[if !supportLists]-->2.<!--[endif]-->明確人才培養的重點

《教育規劃綱要》和《決定》都強調,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課堂教學是不是有效,除了知識目標之外,關鍵要看這三方面的培養要求是否在課堂上得到了真正的落實,抓住了這三個方面,也就抓住了課堂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的根本。

<!--[if !supportLists]-->3.<!--[endif]-->創新課堂文化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已經形成了一種捆綁式的教學文化。這種文化的核心就是教師在課堂對學生不放心、不放手,包辦代替,牽制捆綁。正是在教師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一言一行都在教師的監控之下,都被教師牢牢地捆綁住。這種捆綁式文化是我國教學改革乃至課程改革的真正的“天花板”或最后一層“窗戶紙”,這層“窗戶紙”不捅破,課堂教學就難以產生真正的創新,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夢想也始終難以實現。當然,一批優秀學校已經走出了重要一步。他們的經驗表明,要打破這種捆綁式教學文化,學校領導和教師必須大膽放手,讓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精心探索可以讓自主學習真正落實的有效教學模式,努力實現由以教為主的傳統課堂向以學為主的新型課堂的根本轉變,逐步形成自主、開放、民主的教學新文化,實現課堂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突破。

(四)進一步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建構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在課改的第一階段,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是開足開齊課程。因為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初始階段,必須通過開足開齊課程的強制性要求才能夠克服應試教育的影響,保證一些非高考學科的課程得以落實,讓學生獲得營養比較齊全的課程套餐。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不少地方開足開齊課程成為一種簡單、機械的要求,整齊劃一的課程設置占用了學校絕大部分的課程時空,使學校課程創造的空間嚴重匱乏,最終會扼殺學校的課程創造性,形成千校一面、萬校同課的局面。這非常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會形成很大的阻礙,更難以滿足“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樣的要求。因此,在課程改革深化階段,以學校為單位深度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建構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形成鮮明的學校特色,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現在一些發達地區,一些高水平的學校在這些方面已經開展了具有相當深度的工作。在這些地區,學校具有了自主排課權,學校可以依據自己的辦學理想和辦學定位把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有機整合、整體規劃,特別是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科課程進行深度的內部整合,使之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更節約時間。這樣,學校就可以補充學生所需要的課程,讓學生具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提升學校課程的豐富性和選擇性。當一所學校經過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一張獨一無二的課程表時,這個學校的特色也就真正顯現出來了。其中的佼佼者是北京市十一學校,它能夠做到一個學生一張課表,每個學生可以按照這張課表,按照自己的選擇安排一天的學習生活,忙而不亂。這已經是大大的超前了,不僅在國內是領先的,而且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雖然這樣的嘗試需要高水平的專業力量和師資隊伍,但是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因此,在未來一個階段,開足開齊課程已經成為課改的一個底線要求,在這個要求之上,各校必須認真思考如何進一步深度整合課程資源,逐步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本校課程。所謂本校課程,就是基于本校師生發展需求的學校課程體系,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通過學校理念整合所形成的課程有機體。它已經超越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范疇,讓學校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以更開闊的視野審視課程,通過資源整合,通過整體課程設計來體現地方和學校特色。這顯然是我國未來深化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回顧新課標修訂的過程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典型的課程慎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在推進過程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專家的理論思考交織在一起,課標修訂就是從這些不同的需求和聲音中不斷折中、平衡,最終形成一個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現實和《教育規劃綱要》精神的標準體系。在未來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這樣的慎思過程會更加頻繁地發生,需要不同層次的課程實踐者更加深入思考,選擇出適合學生全面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的課程路徑來。這樣,我們的新課標以及新課標背后的新課改精神才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

百家乐官网网站程序| E乐博百家乐娱乐城| 大发888娱乐城在线客服| 大发888娱乐场官方下载| 太子娱乐城开户| 网络百家乐官网破解平台| 九头鸟棋牌游戏中心| 百家乐官网起步多少| 百家乐算牌e世博| 盛大69棋牌游戏| 百家乐官网投注很不错| 狮威百家乐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投注秘笈| 太阳城投诉| 神池县| 百家乐游戏世界视频| 大发888真人 新浪微群| 大赢家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八卦九| bbin赌场| 百家乐官网赌场方法| 大发888网页登录| 百家乐服务区| 百家乐官网最大的赌局| 名人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投注平台| 大发888娱乐大发体育| 丽星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赌场论坛博客| 伟博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百家乐庄89| 澳门百家乐官网鸿福厅| 威尼斯人娱乐城代理| 蓝盾百家乐官网平台| 新锦江百家乐娱乐| 百家乐官网游戏大小| 大发888官方下载安装| 打百家乐的技巧| 百家乐官网投注五揽式| 百家乐官网最新投注法| bet365指数|